少年智力开发报,成长规划第一品牌!
  联系我们    人才招聘     加入收藏      咨询电话:87038085
主页 关于报社 产品展示 小记者 我爱读报 发行部 服务导航 在线留言
少年智力开发报推出合订本了!!有需要订阅的朋友可以直接电话下单87771771
报社简介  
本报荣获第三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
历年荣誉
28小时,考满分
少年智力开发报•单元金题卷
2015新品合订本
少年智力开发报备战小升初
热点服务  
订阅指南  
精彩专题
香港学生假期怎么过?07-01
让不同学生群体过好暑06-30
《海底总动员2》看后感06-30
暑假是学生养成好习惯06-30
年年放暑假,暑假是怎06-27
顶替06-27
官方微信  
关注智力在线,让教育变得简单、高效、有趣

关注本报官方微信:智赢未来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。

“熊孩子”屡屡成为新闻主角 是谁惯坏了孩子
“熊孩子”屡屡成为新闻主角 是谁惯坏了孩子

    最近,“熊孩子”屡屡成为新闻主角,引发了教师到底怎样管教学生的讨论。很多老师感慨:学生越来越难管了!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,如何对“顽劣” 学生开展品行教育困扰着老师们。有人认为,“熊孩子”是被惯出来的,因而主张实施更严格的惩戒措施。法律也不该停留于单向度的保护,而要让未成年人承担更多公民责任。但是,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变化是:师生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老师怎么管学生需要适应时代。

  江西铅山县三中一个初二学生在上课进教室时未按规定喊报告,科任老师要求该生到教室后面罚站,但该生不仅没有听从,反而辱骂老师,之后发生口角,演化至肢体冲突。一场“常见”的校园故事,因对该教师的一份处理决定而变得不寻常。

  县教体局发出的通报批评中决定:“对×××教师在全县教体系统予以通报批评,写出书面检查,扣除其全年奖励性绩效工资,从下学期开始,到山区学校跟班学习一年……”该校的校长也被诫勉谈话,写检查,并扣除季度奖励。之所以处理该老师与校长,通报批评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:“学校管理不严,监管不力,教师道德意识淡薄,纪律观念不强。”并罗列了教育部与江西省的相关规范要求。也就是说,相关负责部门认为,事件的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是老师,而无关学生。

  不知道大家的感受,我看到处罚的第一个反应是:那个学生怎么处理的?谁还愿意当老师?谁还敢再批评学生?

  其实,这并非孤例。近年针对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,类似的处理方式,已经非常普遍了。其背后,实际上是被扭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治理观念。

  很长时间以来,我们的教育在改革开放中,盲目甚至生搬硬套地把一些西方的口号、理念,移植到了中国的教育中,严重误导中国的教育与教育治理。其中两个问题极为突出:第一就是对学生无条件、没有原则的保护,过分地强调尊重与个性,在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教不好的老师”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理念误导下,盲目地认为,“没有不对的学生”。

  第二就是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,禁绝了一切包括体罚在内的惩戒手段,让学校老师无所适从。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公办学校的确是禁止体罚的,但并没有禁绝惩戒,我们却无限扩大为禁止一切体罚,包括变相体罚,把很多基本惩戒手段也包含进去。美国公立学校禁止体罚有两个关联条件:一,老师的权威是有严格保证的,也有配套的制度、法律措施和惩戒作为后盾。比如,对于不听老师要求、顶撞老师、干扰影响课堂秩序的,老师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强制手段处理;对于打人者,无论年龄大小,都要承担严肃的法律责任,警察进学校也是家常便饭。这些,被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。

  我们也忽略了宽松管理下的公办学校,在这些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:保基础,即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,而不是培养栋梁,因而对其没有更高的要求,甚至是“放羊”了。在承担更高要求,以培养精英为主的私立学校,不仅有体罚在内的几乎所有惩戒措施,而且还有着更多的“36项”军规,违规者随时可以被开除或勒令退学。当年,李天一在美国一所中学就读,就因屡次违反校规被迫退学。对于一些原则问题,学校绝不会含糊与退让。

 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,精英教育其实都一样,第一就是要努力付出,取得好成绩;第二就是要有严格甚至是严苛的行为规范。而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,除了正向的鼓励外,还必须有各种惩戒手段。因此,我们在一些英联邦私立学校里,如今依然可以看到教室后面挂着鞭子。

  遗憾的是,在种种错误理念引导下,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剩下的只有赏识,只有鼓励,把粗鲁没有教养当个性,完全没有了惩戒。同时,这些错误的理念也误导了许多家长,他们在对孩子有着高期望的同时,却对孩子百般呵护,甚至溺爱骄纵,很多孩子缺少规矩与基本的教养,受不得委屈,动辄就顶撞老师,甚至拳脚相向。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客观上的伦理颠覆:老师不能打骂学生,否则有严厉的惩处;学生却可以打骂老师不受惩戒,或者成本不高。

  去年3月,广东东莞一小学四年级男生因美术老师催缴作业,把老师打伤,住进了医院。此前的4年间,已经有4名老师被该学生殴打过,但每次都不了了之。在云南鲁甸,第一中学高中部一些学生当众羞辱班主任,之后两周,又发生了初中学生殴打历史老师的事件,导致被打老师眼眶骨折,最后该校老师人人自危,集体“休假”。2014年陕西长武,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多岁老师,三根拖把棍因此被打断,最后竟然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的高考,劝说老师不追究其法律责任,不了了之。如在美国,这6名学生很可能被以重罪起诉。

  对于此类行为,如果没有严厉的惩处,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纵容,是负面示范,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效仿,最终误入歧途。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,对于师生间的暴力冲突,政府部门一般会息事宁人,对老师与校长进行处罚。这样做的结果,可能鼓励更多的人无理取闹,让学校承担无限的责任。其结果就是,老师不敢管学生,学校战战兢兢惟恐出事,更多的老师只能放弃育人的职责,最后受伤害的还是孩子,还是教育。

  前些年教育部曾专门发文,强调并赋予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。有人说教育部脑子进水了,我说,不是。一个最基本的权利,常识,还需要教育部在法律文件中给予明确,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尴尬与无奈。

  对“熊孩子”实施必要的惩罚

  南京浦口区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三年级某班40多名孩子家长联名要求校方劝退“熊孩子”的消息,经媒体曝光之后,学校加大了管教力度,社会人士也表示可以提供一些帮助。看来情况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,这个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良性解决。

  但通观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,会发现其中颇多可资讨论的地方。比如,这名“熊孩子”是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就非常顽皮,经常搞恶作剧?是不是一开始就殴打同学,咬伤同学?是不是一开始就上课乱跑,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?

 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,那么,他的这些毛病为何会拖到三年级仍得不到纠正?如果回答是否定的,那么说明他的毛病是“惯”出来的。而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,都说明直到三年级,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他是束手无策的,直至看着他一步一步成为“熊孩子”,最终引起家长的集体抗议。

  之所以造成这种轰动社会的局面,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,是学校和老师缺乏惩罚手段。现行《义务教育法》第二十九条规定,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,不得歧视学生,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、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,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。这条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很容易变味为教师和学校连正常的批评学生都不敢了,遑论什么惩罚体罚?搞不好会吃官司的呀!

  大概是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,2009年8月,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》,该“规定”共有七章二十二条,但真正的“干货”,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位负责人所说,是第十六条规定“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,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”。

  但是,站在教师的角度,这未必是可以批评教育学生、尤其是“熊孩子”的“尚方宝剑”。首先,法律在上,规定在下;其次,何谓“适当方式”,何谓“批评教育”?再次,在教师教育学生的“自由裁量权”非常狭小的情况下,何不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?

  放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之下,如果威尼斯水城分校的“熊孩子”从进校之初,就是不断惹麻烦的“熊孩子”,历经3年,学校束手无策,说明学校真是在模范遵守《义务教育法》第二十九条,没有对这名熊孩子采取“霹雳手段”;如果这名“熊孩子”是慢慢养成的,那么也说明学校在模范遵守《义务教育法》第二十九条时,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一步步“变坏”而束手无策。

  行文至此,我要说的是,基于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,对一些孩子而言,当穷尽了循循善诱、因材施教等良性办法而未能起到必要的教育作用之时,必要的惩罚即是值得一试的办法,更重要的是,可以阻隔他(她)侵犯别的孩子正当的学习权益。

  近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近期校园暴力增多作了批示,这从一个侧面说明,如果学校和老师批评学生都显得困难,那么,一些未成年学生的野性将得不到有效遏制,很容易释放出来危害校园安全。无原则的所谓“爱”的教育,试图用所谓的“爱”去软化某些个体身上更为强大的破坏欲望,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。

  成人社会有警察、法庭、监狱等暴力措施,使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,而未成年人的世界里却罕见实质上的强制措施,可以胡作非为,无人敢管。一个未成人,从小不知道违反规矩要受到处罚,不知道畏惧某些不可冒犯的天条,那么,这是在教育人,还是在纵容犯罪?

主管: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主办:河北省新闻出版发展服务中心 邮编:050091 地址:石家庄市新华路563号 少年智力开发报社出版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1285号

友情链接: 百度 | Google | 少智报总社 | 少智报小学部 |   

     技术支持:新钥匙建站   冀ICP备15011285号-4